心理导读:对于初中生而言,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心理更加健康,亲子冲突也相对更少,其中初二的亲子冲突水平最高。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家长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心理弹性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关联,同时它们也显示了对亲子冲突的正面影响;相反,信任鼓励型及情感温暖型的家长教养方式则与学生的心理弹性表现为明显且持续的正向关系,并且它们的存在能有效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率。 ---www.psy0898.com
初中生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为了探究初中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家庭教育方法和亲子矛盾之间的关系,我们对 705 名初中生进行了父母教育方式、心理适应性测试以及亲子冲突的研究。结论:(1)对于初中生,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心理更加健康,亲子冲突也相对更少,其中初二学生的亲子冲突水平最高。(2)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家长教育模式均显示出对心理弹性的负面影响,并呈现出与亲子冲突的正面关联;相反,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的家长教育模式则表现为对心理弹性的提升效果,同时也与亲子冲突产生反向关系;此外,心理弹性与亲子冲突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3)研究还发现,初中生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有效预测其心理弹性和亲子冲突程度,其中介效应主要受父母积极教养方式的影响。
1 引言
中学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初步青春期出现的包括学业在内的各种烦恼,较好的抗挫折能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人格特质与外部生活条件共同塑造了青少年的社交活动表现方式。在这个生存体系里,家庭的氛围对个体的影响最为深远。对于初高中生来说,这是他们开始面对学习压力、交友困难及职业选择等问题的一个关键时刻——因为自我认知还未完全形成并且缺乏足够的经历去应对挑战,所以当他们在处理棘手问题上遭遇困境的时候,很容易感到沮丧,并因此损害其精神状态和人格完善过程。
心理弹性(韧性)是指人们在逆境中抵抗挫折的能力。国内学者柳箐[1]综合国内外各方的意见,详细解释了心理韧性的含义,并将其界定为:个体的 ( 特别是孩子和青少年 ) 在面临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应对和良好发展的一系列内在和外在机制和流程。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因素,亲子冲突的频率往往也能反映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教育部强调初中学生的抗压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以加速提高中学教育品质的要求。这表明,关注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议题。
国内关于初中生心理韧性的研究大部分仍处于理论阶段,而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深入的探究。通过系统地研究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实际的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近年来,心理韧性对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逆境等负性事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父母的育儿方法构成了家庭的独特关联,这是他们在照顾与培育子女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系列较为稳定的行动模式及偏好[2]。其中,以严格标准来引导孩子的家长被认为拥有最高的威望,这种尊敬来自孩子们对其理念的认同和遵从;而那些强迫孩子无条件顺从自己的家长则会形成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对于过于宽容的家长,他们可能给予了孩子过多的自主权,但很少能真正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然而,这些育儿策略也可能因面临的家庭或工作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导致父母出现负面情感反应,进而有可能采取不当的教育手段。
亲子冲突指父母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这些冲突是由于在学业、日常生活安排、隐私等方面不一致所造成的[3]。依据不同的起因类别、应对策略、目标群体及性别差异,亲子冲突会对青少年产生各种影响。研究表明,这种冲突不仅会损害家庭的心理健康和氛围,还会阻碍社会整体发展。然而,某些类型的亲子冲突也可能产生正面效果,比如,有助于青少年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认知的发展[4,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心理韧性或能通过亲子冲突来提升抵抗压力的能力。因此,基于过去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父母的育儿方法对于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和亲子冲突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育儿方法或可直(间)接地影响亲子冲突。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首先,父母的养育方法与中学生之间的家庭矛盾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包括严格的控制、过度宠爱和缺乏关注等类型,或可致家庭矛盾加剧;其次,对于积极的养育方式如信赖和激励,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家庭纷争;最后,心理韧性的影响是直接且明显的,或能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率。心理韧性或能作为中介变量作用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亲子冲突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了昆明某中学的 705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后完成了问卷调查,最终得到 655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 92.9%)。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龚艺华于 2005 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6]。量表一共包含 21 个项目,采用五维度分法:专制,信任鼓励,情感温暖,溺爱,忽略。问卷采用 5 点评分制(从“1”代表“非常不一致”到 5 代表“非常一致”),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相应的教养方式越强。本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70,信度较好。
2.2.2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研究采用了 Connor 和 Davidson 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7],共包括 25 个项目。采用余肖楠等人提出的三维度分法: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主要评定个体在面临困难或逆境时的应对能力。采用 5 点计分法(从“1”代表“从来不”到“5”代表“一直如此”),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95,信度较好。
2.2.3 亲子冲突内容量表
研究采用了方晓义等人编制的亲子冲突问卷测量亲子冲突频率[8]。该问卷包括 8 个项目,分别询问被试与父母在学业、家务和交友等方面的冲突频率,使用里克特的 5 点计分制,得分越高代表亲子冲突频率越高。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94,表明该量表信度较好。
2.3 统计处理
采用 SPSS26.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差异检验。同时,使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确定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亲子冲突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 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2.4 质量控制
在调查前期对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严格培训,并以班级为单位线上发放问卷展开调查,要求学生在教室内集中进行,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填写,并安排调查员进行现场质控和答疑。学生填写提交后,调查员进行数据录入。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特征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亲子冲突的差异分析通过对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亲子冲突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和父母最高教育水平等项目上进行差异检验(见表 1),结果发现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感受到更多的信任和温暖,心理更加健康,亲子冲突也相对更少;而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初一的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也相对较高;初二的学生亲子频率更多,亲子冲突激烈程度更高,初三的学生亲子冲突最少,心理韧性也相对较低。并且经过两两比较可知,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中的溺爱型变量上,初中 / 小学文化程度的父母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高中 / 中专的父母。(p<0.01)
表 1 不同特征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亲子冲突间的差异分析
3.2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亲子冲突间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和亲子冲突量表及其子维度进行 Pearson 相关分析(见表 2),结果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亲子冲突量表及其子维度间显著两两相关。其中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中的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3 个维度与心理弹性量表及其子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亲子冲突量表及其子维度呈显正相关;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 2 个维度与心理弹性量表及其子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子冲突量表及其子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心理弹性量表及其子维度与亲子冲量表及其子维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表 2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亲子冲突间的相关分析
3.3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和亲子冲突的回归分析
以家庭教养方式的 5 个因子(专制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溺爱型、忽视型)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总分和亲子冲突总分作为因变量,同时以心理韧性总分作为自变量,亲子冲突总分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 3。结果发现,信任鼓励型、专制型和情感温暖型 3 个因子对心理韧性均为正向预测作用;专制型因子对亲子冲突有正向预测作用,信任鼓励型因子对亲子冲突有负向预测作用;心理韧性对亲子冲突有负向预测作用。因为学生的性别、出生地点和角色特质等因素对家庭教育方法、心理适应能力以及亲子冲突的关键变量的预测并不显著(p>0.05)。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时,我们不再考虑人口学因素的影响。
表 3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亲子冲突各因素间的回归分析
3.4 心理弹性在家庭教养方式及亲子冲突间的中介效应
我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检验中介效应,检验心理韧性在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冲突之间的中介作用(如图 1 所示)。
图 1 心理弹性在家庭教养方式及亲子冲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SEM)
Figure 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of resilience in family parenting style and parent-child conflict
由于使用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欠佳,本文使用了 MI 修正。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心理韧性→亲子冲突、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冲突 3 条路径均在 p<0.001 水平显著。我们采用 Bootstrap 法(在 95%置信区间下,抽样 5000 次)检验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如下。
表 4 心理弹性在家庭教养方式及亲子冲突间的中介效应
心理韧性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的偏差校正区间(0.038 ~ 0.129)和(0.493 ~ 0.784)均不包括 0,说明心理韧性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著,且各自的效应占比分别为 10.89% 和 89.11%。中介效应图如图 2 所示,由图可知,心理弹性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亲子冲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 7.7%。
图 2 心理弹性在家庭教养方式及亲子冲突间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与亲子冲突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亲子冲突水平低于独生子女;初二的学生亲子频率更多,亲子冲突激烈程度较高;初中 / 小学文化程度的父母在溺爱型变量得分上要显著高于高中 / 中专的父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9-11]。可能的原因,一是在青春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要从原本单向依赖转变为双向交流。然而,由于青春期过渡的特性,可能使得亲子冲突更加显著[12]。父母只有保持低强度的亲子冲突,才能够提高亲子之间的弹性协调程度和双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3]。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比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发生亲子冲突[14];二是个体的生理因素是导致亲子冲突的因素之一[15]。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生理成长通常开始得比较早,且她们的心理发展更加完善,表现出较为温和、听话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在感知到家长情绪时会感到更多的关爱。同时,由于社会的期望值较高,他们的社会义务更大,因此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这也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心理韧性和抵抗逆境的能力。
4.2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亲子冲突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和亲子冲突水平;心理弹性与亲子冲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这与本研究的假设(1)(2)一致。可能的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研究能够促进个体积极适应的因素。Hornor[16]指出,母亲对孩子的足够包容,获得满足感较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弹性心理;二是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我国学者石嫣[17]等人的研究指出:心理弹性与抑郁呈负相关,这说明心理弹性的水平越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越强;国内学者赵一迪[18]提出:积极健康的教养方式可以改变青少年在不利条件下的心理发展,家长的不断鼓励,可以促进孩子的成功,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亲子关系也能显著影响心理弹性。张珊珊[19]等人对初中高中学生的研究发现亲子依恋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卢永彪[20]等人研究表明亲子亲合与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且亲子亲合可以预测心理韧性。
4.3 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与亲子冲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弹性中介作用。这与本研究的假设(3)一致,即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弹性对初中生亲子冲突具有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预测初中生的亲子冲突具有直接效果,同时也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这一效果。这与 Rutten 和 Zolkoski[21]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应给予关注,呼吁更多人关注儿童心理问题,父母的抚育方法会对个人构建的工作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包括了心理弹性的部分表现形式。这种特性能够抵消生活中的压力与风险对于个人的负面效果,使其维持暂时的稳定状态,并成为他们在面临挑战时的重要防御机制。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训练,以增强他们保持较高心理韧性水平应对潜在危机的能力。此外,我们也应引导学生理解失败是一种调整自身平衡状况的机会,若始终处于安逸的状态而排斥转变,将会错失进步的可能性。此外,尽管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初中生的抵抗挫败力的直接作用依然显著,但心理弹性并非唯一的中间环节,也提示着初中生的抵抗挫败力还会受到其他的因素干扰。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初中生而言,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心理更加健康,亲子冲突也相对更少,其中初二的亲子冲突水平最高。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家长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心理弹性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关联,同时它们也显示了对亲子冲突的正面影响;相反,信任鼓励型及情感温暖型的家长教养方式则与学生的心理弹性表现为明显且持续的正向关系,并且它们的存在能有效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率。此外,研究还发现,心理弹性与亲子冲突之间的关系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模式能够准确预测他们的心理弹性及其亲子冲突程度,而且心理弹性起部分中介作用。
Copyright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作者/魏洋洋,许嘉威 ,杨江雪, | 来源/《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