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对钥匙有莫名的焦虑 ?
发表于 2023-03-17 09:00
心理导读:追求完美,可能是每个人的天性。现代生活压力山大,对自己严格要求反复检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当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时,才需要考虑是否产生了强迫倾向。当然,完美主义并不一定是强迫症,更不能等同于强迫型人格障碍。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中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描述为: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于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一、症状与表现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得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京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斯,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二、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爱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绝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癣”,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三、经典案例解析
1、执拗型人格:对办公室钥匙有莫名的焦虑
出纳员小燕任职2年,工作没出过差错,领导很赞赏她。可是同事和朋友们却说她呆板、不好相处。这并不是她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引起某些想要她帮忙或通融的人的不满,而是她的言行习惯让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她生怕工作出差错,上班从不离开工作的办公桌,她的钥匙也不让任何人摸。有一次一个同事拿她钥匙串上的指甲钳修剪指甲,她马上夺回来不让用,说是把钥匙弄丢了怎么办;下班时经常走出门口又回来检查保险柜和抽屉是否锁好;女伴们也觉得她不活泼,不会玩,可又喜欢评论别人的发型、服饰、举止或某件事,说话不讨人喜欢。
心理专家分析
小燕的人格类型属于强迫型人格,或叫执拗型人格。在心理咨询中,有这种人格的人经常产生不安全感;刻板固执,过分拘谨,言谈举止循规蹈距,过分自我克制,责任感过强,怕犯错误;墨守成规,优柔寡断,不会随机应变;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同时缺乏自信心;常要求别人适应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以至求全责备,妨碍他人自由,导致冲突;处理各种事务时由于过分谨慎刻板,常注重眼前小事而忽略长远大事,顾此失彼;强迫型人格者大多好洁以至成癖,节俭以至吝啬,或有某种特殊收集癖。
心理学研究发现,管教过严、专制、缺乏平等民主气氛的家庭教育,易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灵活性和果断性,形成某些刻板的习惯,时时处处怀疑或害怕与自己习惯不符的人和事;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受过多次重大打击,曾受骗上当,也会使人对类似的事情特别谨小慎微,害怕重蹈覆辙,从而形成某些固执刻板、没有多大意义的强迫行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想法和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型人格还常与神经活动类型、躯体疾病有关。
家长、教师、上级、同事和朋友对待强迫型人格者要给予理解和关心,肯定他们办事认真,责任心强,有毅力的优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从事变化不大、有规律的、需要细心谨慎的工作和活动,使他们不至于因感到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自信、过于固执或与他人发生冲突;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性格缺陷,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与社交机会,帮助他们丰富生活内容,分散他们执着于某些小事上的注意力;提供较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其自信心。
对于强迫行为较严重且有可能发展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者,应请心理医生诊治,采用厌恶疗法、自由联想法和催眠疗法来加以矫治。过于焦虑、紧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安定类药物、抗忧郁剂等,有助于减轻焦虑与紧张。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减轻强迫性思维也有一定效果。
2、强迫观念:焦虑情绪让我小便失禁
张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心理咨询师分析
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根据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症状;第二阶段采用以人格矫正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旨在改变其人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绪年龄并未成熟,往往太过理智化,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一旦情绪外泄时,恐惧感即占了上风。因此心理医生首先明确地给予他肯定回答:“只要积极配合,一定能治。”随后心理医生向他具体分析了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还与他的较内向的性格和看似轻松实则严格的家教有关。
“你的母亲当初责备你,其实并非有意识的要去损伤你的自尊心,只是你的情绪太显幼稚化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至如今你已十八岁了,仍旧在以儿童时的应对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你应该放松自己的情绪,真正让自己在心理上成长起来,而不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通过一席话后,来访者似有所悟。心理医生又接着说:“现在你的症状并不严重,只要你持积极态度,不再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并承认有这些意念存在,顺其自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竭力克制,不许自己上厕所的意念,就要放松自己:想去就去”,做到不与之抗争的原则,就可逐渐淡化此观念。
两个月后,来访者与其父亲一同来到心理门诊,向心理医生描述了他近来的情况:
“自上次回去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我坚持到至今,自觉症状有了极大改善,不再强迫自己去干一些事情,如晚上不用再去管门窗是否已关好等,反正有父母在。见到椅子也不觉得别扭,回去的第二天连上了七次厕所……”说到最后他笑了起来。
心理医生分析他的自我记录,作出了具体评价,并随后询问了他现在的问题。觉得他已达到第一步治疗的目的,于是决定引导他从仍旧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进而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在人格上得到成长,从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心理医生说:“从现在起,你应逐步树立这样的信念;每天上厕所两次也绝对能行、坐椅子和沙发原来差不了多少、皮带松紧时宜原来是这种感觉、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而并未顾及我等等。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克服掉以前的那些强迫观念的。”
半年后,来访者来信说“自己现在已感觉良好”。
总结: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情绪,因此其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同时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事实上,无论恐怖还是洁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其心理病因同出一辙,即一方面是自幼养成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困惑,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用恰当地治疗方法,才可能更快的消除忧虑,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本文来源于心理氧吧,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强迫症,完美主义,焦虑情绪,恐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