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较之一般人,从事创造性行业的群体更常患有精神疾病,尤其以写作与精神分裂的联系最为显著。研究表明,艺术家和科学家更常见于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家庭。 ---www.tspsy.com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辩证关系
【一】真实案例
凡·高、比加索、柴科夫斯基、尼采、维吉尼亚·伍尔夫,这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有两个:一是他们都是历史上创造过伟大作品的杰出人物;二是他们生前都忍受着精神疾病的痛苦,甚至有人自杀。事实上,像这样既有超人的创造力,又患有精神疾病的历史名人比比皆是。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就记载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杰出人物都很忧郁,甚至要忍受精神病症的折磨?同时,文章中描述了这些杰出人物的共同特点:情绪不稳定、抑郁、回避社会、易冲动、酗酒、吸毒、自杀等倾向。
针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们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是否相关”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他们通过分析名人传记、访谈和心理测量等方法,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大致分成两类:其一认为高创造力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二认为高创造力与精神疾病无关。每一种观点都有很多的实验做说明。
【二】心理学研究现状
1、高创造力者精神疾病患病率的职业差异:
Ludwig用了10年的时间,研究了1004位20世纪名人的传记。并把这些分在艺术、科学、公共事务、军事、商业、社会活动6个领域的18种职业,然后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不同职业的人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不同,其中,70%~77%的诗人音乐家和小说家,59%~68%画家、作曲家和散文作家,18%~29%自然科学家、政治家、建筑师和商人患有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特别是艺术家和作家,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患精神疾病的几率更高。他还发现,在这些杰出人物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所患的精神疾病种类不同:抑郁症常见于诗人、小说散文作家、画家和作曲家;躁狂症常见于演员、诗人、建筑师和散文作家。
2、精神性疾病的遗传倾向性:
1970年,冰岛遗传研究所的Karlsson博士根据医院的调查数据和由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艺术家、科学家的有关数据,发现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亲戚中,高创造力人数比例是普通人群的2倍;在躁狂—抑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病人的亲戚中,高创造力的人数比例是普通人群的6倍。
3、高智商的人患精神障碍的机率小很多:
斯坦福大学的Terman等人对1500多名智商在140以上的超常儿童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被追踪的天才人群在成人期的创造性水平显著高于随机样本的水平。而且,虽然不是所有的天才儿童最后都有杰出成就,但他们的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群小。
当然以上实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另外,人本主义学者们也不认为高创造力和精神疾病有联系,相反,他们认为高创造力和心理健康联系紧密。人本主义心理健康观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一个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实现的人,即自我实现的人。按照这种原则,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标准与高创造力者的人格特征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其实,近期的研究倾向于肯定创造力与轻度精神疾病有关,同时否定重度精神疾病对高创造力的贡献。事实上有很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都暗含了这种观点。Kinney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症状较轻的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多重分裂病症患者的创造力,显著高于正常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后来的文献中Richards提出:创造力水平和双相情感障碍倾向程度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创造力越高的个体,他的双相情感障碍倾向就越接近某个临界值,一旦超过这个值,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倾向严重到一定程度之后,个体的创造力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这类观点调和了“有关”“无关”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三】创造力与精神疾病有何关系?
有人认为,精神疾病是高创造力的“补偿优势”。还有人认为因为高创造力的人更接受精神病态,所以容易患精神疾病。2003年,哈佛大学Carson等人的研究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解释提出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证明高创造力个体的“潜抑制”得分低于普通人。在此之前,很多研究表明易患精神疾病体质的人“潜抑制”得分低。由此容易产生联想:低“潜抑制”很可能就是高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相关的纽带。
从认知角度讲,所谓“潜抑制”是指脑部的一种过滤机制。在信息进入意识水平之前,大脑会把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进行过滤,如果根据经验判断认为是不重要的或是不相关的就直接滤掉。“潜抑制”得分低的人,信息被过滤的少,进入意识水平的信息就多。因为创造力需要把完全不相关的资料重新组合,如果进入意识水平的信息多,那么完成信息重组的可能性就大,就能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
从生理角度讲,低“潜抑制”与多巴胺能的神经递质异常联系紧密。
Jamison认为躁狂—抑郁症与创造性活动共享着一些非认特性。例如:精力充沛,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大胆,不安于现状,拥有深刻而多样的情感体验等。
以上的研究和观点主要聚焦在高创造力个体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方面,此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许君等人认为社会因素也是高创造力个体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原因之一。高创造力者属于超常人群。所谓超常是一种非常态,即异常。正因为他们是“异常”的,所以常常会表现出“异常”的想法和行为。但是,“异常”并不等同于精神病态。前者能产生对社会有价值的产品,甚至推动社会发展,而后者却不能。但是,这种有意义的“异常”却可能对高创造力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方面,因为高创造力个体的异常表现常人不容易理解和认同,所以往往反对和排斥他们,以至于高创造力个体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高创造力个体自身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导致价值感缺失,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高创造力者是“超常”的,所以他们的作品经常是超前的,但是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往往会延后,有时甚至延后很长时间。
【四】情感障碍有助于创造性?
首先,轻躁狂的常见特征似乎非常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轻躁狂时的认知风格(发散性思维和沸腾的心情),能增加思维的流畅性和广度。研究发现,轻躁狂喜欢用押韵和音联义联的情况明显多余常人;自创词三倍于常人;而他们罗列同义词或形成词语联系的速度明显快于常人。这种认知的改变状态显然促进了独特观念和思维联系的形成。其他非认知特征如精力充沛,废寝忘食,对工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勇敢而不安分的生活态度,体验情绪深刻变化的能力,也都是从事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
再者,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躁狂抑郁素质是一种警觉、敏感的状态,易对环境的变化产生迅速而强烈的反应。从这种意义上看,抑郁是通过抑郁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的,而躁狂则是通过万花筒来看待世界的。
第三,抑郁时顾虑重重,多思寡断,犹豫不决;躁狂时思维活跃、做事果断。患者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之间不断进行转换:思维抑制——思维活跃浮想联翩;行为被动迟缓——行为激烈鲁莽;情绪冷漠枯寂——情感热烈沸腾;生活退缩封闭——生活丰富交游广泛;对那些能控制并超越这种体验的人来讲,这种紊乱的变换在艺术创作中是非常有用的。这种状态能迅速的与自然界的含蓄、变换无常相契合。但有人指出:对生活的固定态度不具有那种认识、描绘永恒变化的“洞察力”。
【五】最新的研究成果
较之一般人,从事创造性行业的群体更常患有精神疾病,尤其以写作与精神分裂的联系最为显著。这个结论,得之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他们组织了一场基于病人登记信息的大规模调研,也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
去年(2011年),这个小组揭示了,与大范围的人群相比,艺术家和科学家更常见于躁郁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家庭。他们随即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更多精神疾病的诊断,譬如,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症、焦虑症、酗酒、药物滥用、自闭症、多动症、神经性厌食症、自杀。不只有医院病人,他们也计入门诊病人。这项研究跟踪了接近120万病人与其亲属,并追溯到远房表亲;它覆盖了瑞典最近几十年的大量居民,因为这与他们的日常保健项目相匹配。所有数据都是匿名的,不会关联到任何个体。
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的相关结论:从事艺术或科学行业的人群(如舞者、研究人员、摄影师、作家等),更盛行某些精神疾病(躁郁症)。尤其是,作家也更普遍地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药物滥用),他们诉诸自杀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近50%。
更进一步,心理学研究人员观察到,创造性行业人员更常见于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的亲属,这些疾病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神经性厌食症,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自闭症。Simon Kyaga宣称,这些结果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精神疾病的疗法。
“疾病引起的某些现象,如果被认为有益处,将启发人们想出新疗法。”他说,“在那样的情形下,医生与病人必须达成协议:治疗什么,代价是什么。在精神病学与医学的领域,通常有个传统,就是看待疾病非黑即白(in black-and-white terms),致力于移除所有被认定的病灶,以此治愈病人。”
(文/心灵花园 心理氧吧 www.tspsy.com)